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
· 南古所组织专家赴化石产地调研
· 关于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25届学术年
· 化石文化进企业
· 黑龙携学生唱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 朝阳市古生物化石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 朝阳化石伴手礼在文旅大集上亮相
· 福建宏路侨联和华侨赴朝阳调研考察
· “美丽朝阳我的家“系列讲座开讲
· 朝阳市侨商会、龙城区统战部到化石公园
· 化石协会会长李晏军赴南方考察
· 协会携手打造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发现

又现三万年前原始牛头骨化石

中国化石网2013/12/9 9:07:58
源: 大庆网 

  12月2日,肇源县最近发现了两块三万年前原始牛头骨化石。它们重约25公斤,两角弧度长1.85米,现保存在肇源博物馆。

  据了解,最初发现这两块原始牛头骨化石的是肇源县渔民毕胜。他是怎么发现的?曾出土过我国第一具巨型完整的猛犸象化石的肇源县,这次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渔民撒网打鱼捞到俩奇物

  毕胜是肇源县的一个普通渔民,今年29岁。“以前听说过我们这有人发现过化石,但没想到这回自己碰上了。”提起发现原始牛头骨化石一事,毕胜侃侃而谈。

  10月19号一大早,毕胜和平时一样出船打鱼。将近十点钟,毕胜拉起了一网,刚一上手就觉得挺沉,料定这一网错不了。可一拉上来就失望了,鱼没几条,倒拉上来一个长长的石头棒子,足有一米多长。“难道是化石?”毕胜赶忙把这个大石头从网上扯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到船上。毕胜边寻思着边又下了一网,拽上来一看,又是一个,这回这个不但有角,还带着头,是牛头!

  接着,毕胜又下了几网,也没捞到啥东西,惦记着船上这俩东西,毕胜不到中午就上了岸,赶快把鱼卖了,琢磨回去找明白人给看看。

  快到下午3点钟的时候,码头边上的一个中年人对毕胜船上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中年人拿着这两件骨头看了半天,“嗯,这应该是牛头的化石,你打算咋处理啊?”中年人问。“卖了吧!我们要这个也没啥用。”毕胜随口一说。“小伙子你先别着急卖,你家在哪?给我个联系方式,我回去研究研究,肯定联系你。”中年人又嘱咐两句才走。

  这中年人是肇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李广庆,出来散步的他,偶遇毕胜。

  第二天,肇源博物馆馆长张振带着几个工作人员来到了毕胜家。后来,听张馆长说这是文物,是属于国家的,不能买卖。毕胜二话没说,就把这两块化石交了出来。

  现在邻居们都知道毕胜捞回了俩宝贝,还捐给了国家。“这化石就是属于国家的,交给国家了,心里就踏实了。”毕胜说。
  今年肇源发现的动物化石较多

  1973年,肇源县三站镇出土的一具猛犸象化石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后经专家鉴定,这具化石距今有两万一千年,是我国第一具巨型完整的猛犸象化石。如今,它也成了省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1996年5月,在距1973年发现完整猛犸象骨架的肇源三站不到100公里的肇源新站镇东郊,又出土了一具相当完整的王氏水牛骨架。其保存完好率在80%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为完好的一具王氏水牛骨架化石,现保存在肇源博物馆。

  肇源县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特别丰富,除了以上两具,仅今年就发现了三具牛头骨化石,而且均保存得较为完整,石化程度也很好。孟庆东说,这主要和肇源地理位置有关。

  肇源县地处松花江流域,不论动物还是人类都有逐水而居的特点,再加上植被丰富,动物聚集,所以就有了较多化石留存的先决条件。此外,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冰河反复融化冻结,使松花江多次洪水泛滥,大量的古哺乳动物遭受了灭顶之灾,许多动物的尸体经过泥沙掩埋,静静隐藏在松花江滚滚的江水里,沉睡了万年,没有搬动、破坏,最后形成了化石。

  孟庆东说,今年之所以发现较多的动物化石,还源于夏天的洪水,洪水带走了大量的泥沙,深埋的化石就被冲进了江水里,所以才会被发现。

  此次发现的化石类型十分珍贵

  记者从大庆博物馆了解到,目前大庆馆藏的牛头骨化石较为完整的约为三百余件,主要包括东北野牛、原始牛、王氏水牛等。据了解,这些馆藏的牛头骨化石大部分是从哈尔滨和吉林收集来的,大庆本地出土的不到三分之一。

  对此,省化石专家彭耀庆说,这与大庆地区的土壤有很大关系。大庆地区表层土壤强碱性地块比较多,强酸强碱都不利于化石的形成。而全新世底层则比较深,形成的化石也较难被发现。

  目前,大庆馆藏的牛类头骨化石中,原始牛化石仅有三十余件,与上百件的东北野牛相比,数量少了很多,而且多是从外地收集的,品相、石化程度好的更是十分珍贵。

   目前大庆馆藏的三类牛头骨化石

  大庆馆藏的牛头骨化石较为完整的约为三百余件,主要分三类:东北野牛化石、原始牛化石和王氏水牛化石。

  专家鉴定为原始牛头骨化石

  据肇源博物馆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孟庆东介绍,这两具牛头骨化石的牛角弧度长都在一米八五左右,两角弯度比较大,两角间距也较宽,可以判断是原始牛头骨。

  原始牛是东北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典型物种,与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的时代单位之一,其“级别”与大家熟悉的“侏罗纪”、“白垩纪”相当,只是时间要晚得多。


  原始牛生活在距今一万至五万年前,肇源发现的这两块原始牛头骨化石,从石化程度上来看至少要在三万年前。此外,这两块原始牛头骨石化程度十分好,其中一具化石有上颌骨,而且还存有10颗牙齿,十分难得。“这两具原始牛头骨化石的完整度、石化程度都是目前大庆出土的原始牛头骨化石中最好的,对研究肇源这一地区,甚至是松花江流域的生态发展都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孟庆东说。


  从石化程度和完整度上看,是我市目前出土的原始牛头骨化石中最好的。其中一具头骨带有10颗牙齿,专家称十分难得。

  据了解,关于原始牛的灭亡,现在学术界有不少说法:观点一认为,种群数量急剧增加破坏了生态平衡,在第四纪整个动物群中,牛类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太多同种动物就需要很多同类食物,而植物的生长不可能随着动物的快速增长而增加,不少牛就有可能死于饥饿,数量过大还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疾病灾难。观点二认为,特有的身体结构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气候,因第四纪时期气候不断变化,冰河期间冰期交换,而原始野牛的身体结构也许已经固化,所以灭亡。还有观点认为,人类的屠杀也是这一物种消亡的原因之一。几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还没有准确答案,这些都需要专家进一步论证。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