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助力首届化石文化旅游节,朝阳“化石源
· 朝阳化石文化旅游节异彩纷呈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式
· 化石协会继续举办公益活动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观看“寻找中国美丽化
· 赋能朝阳农业 圆梦乡村振兴
· 寒冬送温暖,化石协会志愿者宣传宪法文
· 北京一家研学机构到朝阳调研
· 朝阳举办地接导游员线上培训班
· 助力创城 志愿有我
· 朝阳化石源成为朝阳开放大学研学基地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来朝阳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精彩论文

化石之“化”ABCD

中国化石网2016/4/21 16:27:46
          
                          辽宁省朝阳市太阳神木化石研究院     邹吉彬
                    

    化石之“化”,不但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信息,同时还蕴藏深刻富的哲理内涵,引发着我们品读、感悟和思考,进而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令我们理智、明智和睿智。
    一、生命之“化”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从站起来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思索的问题。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类不能解开自身的“秘密”,是一件令人遗憾和不安的事。而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人类基本上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使人类豁然释然,乐哉快哉!
    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告诉我们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起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元素,如C、H、O、N等。是这些简单的非生命元素,在适宜的条件下,“化”为有生命的机体,即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进而到细胞,直到喧嚣的万物。就是这个“化”,化出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生命;化出了万物之灵长——人类。
    也许正是因为人类对于生命之化的不懈追寻和思考,在人类文明的初始——一万多年前始造汉字时,就把对生命之化的思考镌刻在了这个小小的“方块”中。“化”字,是一个会意字,原形为“  ”文字学家告诉我们,这至少具有四层含意。其一为两个人背靠背;其二为一个人正立,一个人倒立;其三表示生与死的变化;其四表示阴与阳的相互转化。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简单的“化”字,紧紧围绕着“变化”,而且由表面的直观的变化,到阴阳的变化,生死的变化。可谓“化”得直观,“化”得深刻,“化”得美妙,“化”得丰富,怎一个“化”字了得。
    化石之“化”,不但告诉我们生命由无机元素“化”之而来,同时还告诉我们生命又如何“化”之而去,由有机的生命,重新回归于非生命的物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不管是循环还是“轮回”,也是一个“化”,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反应了物质的运动性,变化性,以及变化的永恒性和不尽性。生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一切都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由此构成了“宇宙大化”。中外哲人早已悟到:“天地之化,王者过,来者续,无息不停,乃道体之本然(朱熹),”认为物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乃“自然而然耳”。西方先哲赫拉克里特也用浅显而平常的话道出了“化”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化石之“化”,给我们深刻的哲理启迪,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化”的意识,强化“化”的意识,培养“化”的思维,进而对于我们坚定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的理念,无疑仍具有现实的直接的意义。
    二、时间之“化”
    化石(石头)与时间有着不解之缘。如果我们把地球诞生以来的时间大致分为两种状态,一是可以用物理手段来测度的“自然时间”,一是自人类出现后,特别是语言文字出现后,可以精确记录的时间,我们暂且称为“人文时间”,对于前者,几乎是无限的漫长,它与地球的诞生是同步的,至少50亿年左右。在这个漫漫的自然时间长河中,时间悄无声息,寂然默然寥然,颇有无始无终“宙”的味道。这种时间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谓“荒漠时间”。如果如一位西方先哲所说:“时间不是没有重量的”,那么这一“空洞”时间则几乎是轻如鸿毛,无以称重。而随着生命的出现,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到语言文字的出现,时间则越来越“重”,如果说远古人类跟着月亮走,围着太阳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时八节,按部就班,颇有点田园牧歌的韵味,那么,到后来,到现代的今天,“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抓住机遇”,各种“时间表”、“路线图”、“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等等,几乎压得现代人喘不过气来。于是一首“时间都去哪了”的歌曲,除了其词曲平易近人外,我想它那对于时间来去匆匆,悄然流淌的淡淡的迷茫和轻轻的无奈,也是对我们现代时间感的一种自然契合,故此颇受欢迎,广为流行。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继续感知我们的化石,也许能获得些许轻松和宽慰。可以说,化石的出现和研究,使“自然时间”的“空洞”和“荒漠”的终结大大提前。化石告诉我们,远在4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生命的涌动,在4亿年前就出现了脊椎动物和蕨类等“复杂”生命,后来则一发不可收,直到龙行大地,鱼翔浅底,鸟遨蓝天,鲜花遍野……时间不但有了明显的“重量”,而且还有了“温度”、“色彩”、“活力”和“生机”。展现了时间的“盎然春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远古生灵以其卓越贡献,令自然时间焕然一新,日新月异,创造并书写了“生命时间”的精采篇章!
    化石,就是这“有声有色”“前仆后继”的化石,给予时间以“重量”,压缩了时空,缩短了人类与远古生灵的距离,使我们与其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对话,听其讲述动听的生命故事,演奏缠绵的进化神曲;当然它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地壳变迁,沧海桑田,及三叶虫“突然”消失,恐龙神秘失踪的大事记……
    忘记是哪位西方哲人说过,若不了解人类已诞生之前世界发生了那些重大事件,我们永远只是个孩子。是的,我们需要回顾,这种回顾越“遥远”我们的前瞻就越清晰,这种前瞻也就成了我们远瞻的新的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过去是未来最好的预言家。
    生命的未来,人类的明天,地球的前途,宇宙的命运,这些尽管有时还令我们迷茫,但人类“探究”的时间之箭,注定要不停息地飞向时空的远方……
    三、历史之“化”
    化石,还原了远古的历史,它就象开天辟地的盘古,引领我们沿着时空隧道,进入历史的纵深,身临其境地去看、去听、去触。如果说中国的先哲们对他们慨叹不已的天地洪荒,宇宙大化,还只是想象的存在,那么化石则象特写镜头一样,把远古历史的“真情实景”拉近到我们面前,使人类由“可想而不可及”的虚幻想象,跃进到直观具体的感知。进而达到“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语)的审美境界。
    远古生灵以其神奇的定格,引领我们找到了远古生命历史与人类历史的“接点”,实现了二者的成功对接,人类从此找到了祖先,寻到了根。于是生命的历史有了源,有了流,有了“大江东去”,“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荡气势和壮美景象。
    化石的历史是个真实的存在。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有时还被蒙尘扭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那么远古生命的历史则更加原汁原味原生态,在化石的世界里,没有伪装,没有虚假,没有污染,没有三十六计,没有厚黑学,没有网络虚幻和网络欺诈,更没有核讹诈和核恐怖。化石的历史真诚,实在,可读可信可鉴,是远古生灵用生命铸就的《史记》。
    化石丰富了远古历史,创新了远古历史。因为我们知道,在生命出现以前,远古的历史是“石头”的历史,“地质”的历史,是“天地玄黄”的历史。是生命的出现,改写了远古历史,使地球的历史焕然一新。化石就是这一历史的编造者和忠实记录者,它把远古历史的密码,贮存在它的机体中,通过我们的解密,一幅幅远古历史的画卷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生动,丰满,翔实,鲜活,有血有肉,有灵有性。如果说人类历史的天空广阔而绚烂,那么化石历史的天空就悠远而斑驳,和人类历史的天空异曲同工,具有无穷的韵味和魅力!如果把整个地球的历史比作人类的文字印刷史,那么,生命出现之前的历史就是堆石记事、岩画记事,结绳记事;人类的历史就是电子图书,激光拍照;而化石书写的远古历史则是神秘而悠久,伟大而芬芳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简,活字印刷。给我们带来远古家园的绵绵乡愁和深情眷恋。
当然,化石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优美意境,以及轻柔的生命交响曲的浪漫情怀,一部化石进化史还“现身说法”地警示我们,生命还面临着“大灾大难”的考验和挑战。如果说“杞人无事忧天倾”只是一则古老的神话故事,那么化石则告诉我们“天长地久有时尽”,也是一种宇宙的必然。但人类用不着,也无须慌恐和悲观。届时,人类也许能够准确地预测种种“不测”,从容面对:新的现实版的诺亚方舟——巨大的空间站,将获得太空新的户籍,成为宇宙村、宇宙城,成为宇宙新的一员。
    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天塌地陷”(这是世界很多民族熟知的故事)人类也会从容面对,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已给我们开好了一副副灵丹妙药:“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存,吾顺事,歼,吾宁也(张载)……如此达观”生死的真知卓见,在古人那里简直比比皆是,无以数计。中国先人正是以这种对待“逝去”的哲理思辩和审美情怀,实现了对于“生”的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于“惜时”观念的践行。充分彰显了“胸纳宇宙,直面生死”的凛然气魄。
    逍遥,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就是庄子在两千多年前所“书怀”的逍遥游,让我们跟着庄子老先生一路前行,正如流行歌曲所唱到的“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
    四、文化之“化”
    化石的文化之“化”,即化石文化。所谓化石文化,从“化”字解,即用文化“化”化石,简言之,以“文”化石。使化石有所“变化”,不但姓“化”,还要姓“文”,成为文化的化石,具有文化的解读和包装。如果非要给其下一个定义,依笔者的理解即具有审美意义的有关化石的人、情、事、理。其实我们无须再费笔墨为其作什么定义,因为多年来《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杂志)杂志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这个定义就 是《化石》。
    我们在前文讲到了化石与生命,与时间和历史。现在谈“化石文化”,不妨把几位再请出来。化石离不开时间,没有时间的化石就失去了科学的价值。时间融进了化石的生命,开始有了“重量”。化石与历史“协手”,使历史彰显了鲜活的“生命”,时间组成了历史,没有时间的历史是不可思议的。生命、时间、历史这三位“化石哥们”协手走进人类的“三国”,走进罗贯中(人类)的《三国演义》,于是就“演义”出了文化——化石文化。
化石,只有走进人类的视野,并且被人所关注、解读、和演义,才开始有了文化。否则“养在深闺人未识”,就不会有化石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的专利。
怎样演义化石文化,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全世界的“化石人”共同全力书写,因为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化石实在太多,因为化石所蕴含的奥秘实在太丰富,因为化石给我们留下的思索空间实在太广阔……
    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发展经济,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繁荣化石文化,打造化石文化产业,充分彰显化石的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还是扣题吧。化石之“化”——神奇之化,魅力之化,可爱之化。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