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朝阳市新媒体协会举办会员专题培训会
· 助力首届化石文化旅游节,朝阳“化石源
· 朝阳化石文化旅游节异彩纷呈
· 化石协会继续举办公益活动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式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观看“寻找中国美丽化
· 北京一家研学机构到朝阳调研
· 朝阳举办地接导游员线上培训班
· 赋能朝阳农业 圆梦乡村振兴
· 朝阳化石源成为朝阳开放大学研学基地
· 助力创城 志愿有我
· 寒冬送温暖,化石协会志愿者宣传宪法文
当前位置首页>>名人风采

他为朝阳捧回一个重奖

中国化石网2016/9/27 10:01:44
               ——写在记者张万连荣获“杨钟健科学传播奖”之际
  不经意间,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奖项悄然授予了地处辽西一隅的朝阳市的一位新闻记者,一位业外人士。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年会日前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大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科院以及来自全国80家博物馆、科研院所的300余名专家与会。年会期间颁发了“杨钟健科学传播奖”,获此殊荣的有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淳、朝阳日报社记者张万连,全国仅此3人每人获得由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赞助的10000元奖金,据悉这是古生物科学界的最高奖项。
  杨钟健先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设立“杨钟健科学传播奖”,是为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知识的传播和相关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该奖项面向我国近年来在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科学传播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和科学传播者,入选条件有编辑撰写科普著作或拍摄完成科普影视作品、组织完成科普展览或科普活动、通过公众平台开展科普讲座、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普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普奖励、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扩大学科影响力等等。
  该奖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授予专业学科以外人士的情况历年来还十分罕见。朝阳地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发现地,古生物化石号称“朝阳四大文化”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最受外界关注的文化旅游资源。土生土长的朝阳人张万连获得杨钟健科学传播奖,应该说是朝阳市的一大荣耀,是朝阳儿女对本土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杰出贡献和痴情奉献。
  张万连现年73岁,十余年前就已卸职退休。我国自然科学界的一个重要奖项何以授予他?
  一、辛勤致力于古生物化石新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报道传播。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万连就第一个报道了辽西朝阳第一件恐龙化石和鸟类化石的发现。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科院专家频繁介入辽西化石发掘,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被渐渐打开,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接连不断。张万连作为朝阳日报资深记者,敏感地意识到这些研究发现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和重大新闻价值。他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迷如痴地跟踪报道中科院专家的野外发掘和研究工作。他不放弃任何一次向专家采访和请教学习的机会。每次中科院专家莅朝,他总是闻讯而至,并随其四处奔波,在荒山野岭同吃同住,悉心探讨朝阳化石问题。中科院专家汪筱林说:“我们来朝阳,你就是半夜告诉他,张万连也会跑来!”张万连多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上报道辽西化石的文章数以百计,不下20多万字,其中还包括批评化石盗挖、呼吁化石保护之类文章。
  二、在古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新闻科普传播之间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为了填平深奥的古生物专业知识和新闻通俗阐释之间的鸿沟,让读者对古生物科学知识能够明白晓畅,他除了虚心向专家学习请教外,还研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及专业书刊,如《地质学基础》、《普通水文学》、《化石》杂志等,所涉猎的书籍资料罗起来足有一米多高。有人称他达到了古生物学通俗科普专家的水平,中科院专家和媒体都称赞他是一个专家型记者。亚洲发行量最大的香港英文版《南华早报》直接称他是“恐龙专家”。2003年初,为表彰他出色的新闻科普贡献,中科院专家把在朝阳市发现的一种翼龙命名为“张氏朝阳翼龙”。科学家在学术论文里称:“命名张氏是为了褒扬辽宁《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以记者姓氏命名古生物化石,在我国还是首次。”古生物化石命名,一般只献给那些为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前辈科学家。张万连一个普通记者凭什么?中科院专家周忠和、汪筱林在回答《光明日报》记者时说:“就凭一名优秀科学记者的崇高品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们还说:“严肃的科学报道应不折不扣地尊重事实,要把一个真实的科学事件展示给读者。”两位科学家对张万连在中华龙鸟的报道中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客观准确地在第一时间加以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事迹被编入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与写作教程》中的《科学写作》章节中。新华社电视台把他的事迹拍摄成一部专题电视片,于2013年记者节向世界播放。为了普及古生物学知识,增强青少年的化石保护意识,张万连多次组织朝阳中小学生参加“白垩纪之旅”夏令营,带领孩子们参观古生物博物馆,到山坡上观摩恐龙脚印并讲解其形成。美国《科学》期刊记者埃里克.斯多德还特意采访了他。2005年,张万连出版了25万字的《辽西化石》一书,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追踪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历史过程。周忠和称:“他总是尽可能地将深奥的古生物知识先加以消化,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它们娓娓叙述给读者,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该书在朝阳市社会科学和哲学著作评奖中获市政府一等奖。
  三、退休后制作电视系列纪录片,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进入新境界。2006年退休离开记者岗位后,张万连宣传朝阳古生物化石、弘扬生命进化科学的热情并未泯灭,又历尽艰辛自行组织拍摄了5集电视系列纪录片《探秘白垩纪》。作为电视制作行业的门外汉,他发奋钻研,自己策划设计,自己撰写脚本,在省化石管理局帮助下租用设备拍摄,自己剪辑制作,自己制作电子特效。他实际上承担了一个独立制片人的角色,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他为此潜心研究相关知识和技术,不舍昼夜,以致劳累过度患了脑梗塞。《探秘白垩纪》已剪辑完成前三集,在辽宁电视台和朝阳电视台播出,获辽宁省广播电视系统2014年好新闻一等奖。(李晏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