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朝阳市新媒体协会举办会员专题培训会
· 助力首届化石文化旅游节,朝阳“化石源
· 朝阳化石文化旅游节异彩纷呈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式
· 化石协会继续举办公益活动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观看“寻找中国美丽化
· 北京一家研学机构到朝阳调研
· 朝阳举办地接导游员线上培训班
· 赋能朝阳农业 圆梦乡村振兴
· 朝阳化石源成为朝阳开放大学研学基地
· 助力创城 志愿有我
· 寒冬送温暖,化石协会志愿者宣传宪法文
当前位置首页>>精彩论文

木化石的原生态美探析

中国化石网2020/9/25 9:15:21
                朝阳市太阳神木化石研究院   邹吉彬
  木化石,顾名思义,是亿万年前的树木经过石化而形成的石头。其原形是树、是木,经过“石化”保留了树木的特征,如树皮、枝节、疤结、年轮、蛀洞、树根等。欣赏朝阳木化石就应该特别关注这些特征,这些特征越是完好,越是清晰,越是直观,就越表明木化石的原生态。可以说这种天然木化石是自然的手笔,造化的神工,其特殊的身世和经历,决定了其内在的品质和艺术价值。
  一、木化石的原生态之美
  木化石由远古的树,到我们眼前的石,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生成演变过程。既保留了树木的特征,又锻造了石头的品质,这是其它观赏石所无法比拟的。
1、树木特征的原生态之美。辽宁朝阳出土的木化石,保留了生动的树形之美。如深圳木化石林中的木化石(朝阳产),不但有壮观的粗干,亦有伸展的巨枝,及至细小的分枝,整体树形气势恢宏,仿佛在向游人致意、问候和祝福。还有的“小老树”木化石,细枝末节俱在,树形完好无损。有的如玉树临风,有的如菩提肃立,树干古拙傲然,树冠虬髯苍劲,令人惊羡不已。
  木化石树皮是一个重要审美看点。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树皮。即使同一个树种,古树的树皮和幼树的树皮也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古树,松树和银杏的树皮龟裂斑驳,老拙森然;而古柏的树皮纹路清晰苍然,线条回曲流畅;苏铁的树皮则叶基残突,凹凸有致,别有一番韵味。树木的树节表现方式亦为丰富多彩,有的耸然如峰,有的凹陷如坑,有的平缓微隆。展现了岁月留痕,彰显了地质沧桑。至于蛀洞和蛀虫表现更是形态盎然,异趣纷呈。有的虫大如手指,有的虫小如米粒;有的专攻树心,有的喜钻皮层;有的“一虫独驻”,占树为王;有的密密麻麻,家族兴旺。虫洞亦别有“洞天”,有的上下贯通,里外相连,一洞注水,四外涌泉;有的排排列列,重重叠叠,“雕工”精湛,“设计”独到;有的玉髓质的木化石上,仍然清晰可见蛀洞和树虫,这种“宝石”上的生命遗迹更给人一种新奇和震撼!至于树木的年轮、髓射线、导管等内部精细结构特点,在有的木化石上亦清晰可辨,可赏可鉴,叹为观止。
  还有些树木的特殊生存状态亦有幸“金身再造”,形成别具情趣的木化石。如火后的树木形成的木化石(俗称火烧),仍然部分地保留了树木燃烧时的特有形貌,似木似碳,亦木亦碳,斑驳墨褐,软硬参半。还有树包石,石抱树,大树干包小树干的“树中树”木化石,以及多棵树缠绕长在一起的共生体(主要是藤蔓类树木)木化石;还有朽木的木化石。奇形怪状的原生,千姿百态的始貌,把远古森林的原始、自然、和谐、共荣,以及竞争、食物链等“原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刻录在我们的脑海,诱我们遐思,令我们神往。
2、地质作用的原生态之美。木化石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移动等地质活动把树木埋藏在地下,在低温、高压、缺氧的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最终形成化石。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有的形成了硅化木、铁化木、钙化木、碳化木等。有的经历多次的变质作用,进一步形成玛瑙质、玉髓质、水晶质等木化石。同时由于受铁锰等氧化物(制色剂)浸染,进而形成丰富的色彩,瑰美靓丽,绚烂迷人,弥足珍贵,倍受青睐。
   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压力在变,矿液成分在变,交代速度在变。正因为这种“变”与“动”,反映在木化石的色泽、纹彩等方面,都留下了“动态”的轨迹,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之美。
  树木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多次剧烈的地质活动,树木在这种摧枯拉朽的伟力作用下,往往被“压炸”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在辽宁朝阳的一些木化石产地,发现了很多扭曲变形、残枝碎块的木化石。有的很扁,有的多弯;有的断楂参差不齐,有的切面斧斫刀劈;有的“断而尚连”,有的“分而不离”。活灵活现了“天崩地裂”,复制重演了“惊险神秘”。地质老人以它的神奇魔力,造就了木化石的绝世****。
  3、风雨雕琢的原生态之美。一些被埋藏在地下的木化石,由于地壳变迁、泥石流等地质活动,被抛置暴露在地表。有的在沙漠戈壁安家,有的在深山大谷落户,有的在河湖水涧潜身,有的在荒野田地留守。它们经亿万年风之雕,沙之磨,水之冲,日之灼,形成各种奇特的肌肤表态。有的粗砺古拙,凸现沧桑之美;有的坚滑圆润,一展珠宝之贵;有的包浆古朴,彰示岁月之悠;还有的图纹艳丽,尽显神采之尊。造型亦丰富多彩,似掌、象足、如台、若峰、百态千姿,各展风流。
  二、以原生态为审美取向的客观依据
  我们崇尚木化石并以原生态为审美取向,一是对古人传统赏石审美的传承;二是现代人审美诉求回归的一种满足;三是木化石自身文化发展的一种需求。
  1、对传统赏石审美的传承。人类的“与石结缘”,“爱石情结”,从“人之初”开始,直到今天,愈演愈炽。远古人类对山石的赏爱主要表现在崇拜。这一点中外有很多传说和记载。象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精卫衔圣灵石填海;民间崇奉的“石敢当”,还有拜石为爹,认石为娘,求神石庇佑赐福;还有埃及土著居民的拜石求雨的习俗;麦加神庙里的一块黑色石头(据说是陨石),至今仍然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膜拜神物。这样的故事和记述不胜枚举。中国古代,皇室王公,达官富家,选石镇宅避邪,祈福纳祥,已成必须;文人雅士赏石怡情,蔚成风气。其代表如米芾、白居易、苏轼等。他们选不事加工的小品石,或把玩品鉴,或作为文房用具、茶酒之器。爱石、赏石、玩石、用石、歌之、咏之、画之、尊之、拜之,成为古今美谈。
  中国古代崇尚自然,钟情山水,不但有生动的实践活动,还有源远流长的理论探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天籁之音,喜闻“咸池之乐”。老子的审美观只用了四个字“大巧若拙”,可谓精辟深刻。他认为“拙”是自然朴素的美,表现的是灵气,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巧”是指人工制作的美,体现的是“匠”气。孔子也提出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审美理念。道家和儒家的自然审美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被人们所信奉。老庄之后的文人雅士,则提出了“瘦皱透露”、“丑石为美”等赏石标准。当今的“形质色纹韵”的观赏石审美原则,显然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发展和完善,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2、现代审美诉求的回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已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欣赏大城市的繁华,已经厌倦了喧嚣和拥挤。面对钢筋水泥的高楼林立,身处车水马龙的川流不息,还有匆匆的脚步、紧绷的神经,人们更向往乡村,盼归自然,而这就是“返朴归真”的审美回归。反映在穿戴上,不追求锦衣华服,而欣赏舒心适意、休闲自然;反映在饮食上,不追求御宴大餐,而喜爱粗茶淡饭、绿色清淡;反映在赏石上,人们更欣赏原生之态,自然之作。众所周知的石界新例子,戈壁玛瑙在十几年前还只是当作雕刻的料石,包括珍贵的天然葡萄玛瑙,工人砸掉“葡萄”,磨光之后,再行雕刻。后来人们认识到天成的葡萄更美,不能自毁天之尤物,于是幡然醒悟,重归“天成”。戈壁葡萄玛瑙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一路狂飙,到了戈壁玛瑙雕件难以望其项背的新价值;还有大名鼎鼎的和田玉,长久以来,业内遵循“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雕而器之。可近几年一些造型好、色彩好的和田玉,已经被称为和田奇玉或玉中之玉,身价倍增,成了“疯狂的石头”。反映在石的摆放展示上,我们已开始向港澳和日本学习,更多地使用沙盘和水盘,以更好地表现石的原生之韵。石界近几年时髦的“小品组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观赏石原生态之美的新玩法。亲近自然,追求简单,拥抱绿色,崇尚原生,已经是现代人审美价值的回归。
  3、木化石自身文化的需求。木化石,作为自然界一种天然生物遗存,很久以前就被人类发现和接触。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面对这远古的木头石头,迟疑不解,进而迷信崇拜。中国古人相信木化石身世不凡,尊称为“降龙木”,认为是避邪、驱妖、降龙的神物,崇而敬之,供而奉之。
  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木化石已有了科学的认识,更了解了它对科学的贡献,于是木化石以其尊贵之出身,宝贵之品质,倍受现代人的赏识。尤其是受石迷们的钟爱。特别是它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更是契合了一些人的审美需求。木化石是由“木材”而变成的“石材”,人们图个“财”运,乐“双财并至”,财源滚滚;世人讲究姻缘,木化石“木石前盟”,坚而弥久,当然成了婚恋情侣的最佳礼物;还有“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吉喻,更使木化石勇夺“寿石”之首。
  木化石具天生的圣灵之气,故被认为是压惊、镇宅、辟邪、祛灾、保平安的神石、福物,成为千家万户的座上宾。
  三、木化石原生态美的心灵启迪
  木化石,哪怕只是一小块,首先给我们的是心灵震憾。沧海桑田石为证,海枯石烂非虚言。时空久远,渺无边际。木化石启迪我们应该“跳出此地”,“突围今天”,开启天地视野,始用乾坤思维,培养宇宙情怀;引领我们高瞻远瞩,超然物外,淡泊名利,豁达生死,直面人生。这震撼还警示我们,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有机部分,“人定胜天”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很现实的愿望,在大自然伟力面前显得何等的渺小和乏力。作为有缘今天的人类,应该感自然之恩,敬自然之伟,报自然之惠,应当以特有的虔诚,回归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互利共存,永远是人类遵循的必然选择。
  木化石,“无中生有”悄然而来,抑或“大灾大难”倏然而逝。但它并没有就此回归于生命的轮回,而是俗火涅磐,吸天地之气,摄日月精华,演绎重生,铸就不朽。木化石蕴藏着生命的密码,包含着远古的信息,记录着生命进化的历程,镌刻着自然历史的脚步。木化石亦石亦木,非石非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乃自然之大作,天地之手笔。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