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朝阳市新媒体协会举办会员专题培训会
· 助力首届化石文化旅游节,朝阳“化石源
· 朝阳化石文化旅游节异彩纷呈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式
· 化石协会继续举办公益活动
· 化石协会组织会员观看“寻找中国美丽化
· 北京一家研学机构到朝阳调研
· 朝阳举办地接导游员线上培训班
· 赋能朝阳农业 圆梦乡村振兴
· 朝阳化石源成为朝阳开放大学研学基地
· 助力创城 志愿有我
· 寒冬送温暖,化石协会志愿者宣传宪法文
当前位置首页>>精彩论文

说鱼道“石”游逍遥

中国化石网2020/10/18 15:28:24
                     木化石研究院   邹吉彬

  一、鱼化石的引言
  众所周知,我们的“化石王国”因鱼(化石)而兴,鱼化石可谓开国元勋,功劳大大。可近年,我们的“鱼”却遭到了冷遇,有点风光不再,有点被边缘化,而事实上,我们的“鱼”依然伟大,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身上,出在我们的认识上。我早就想为鱼(化石)说点公道话,也算鸣不平。
  为鱼化石评功摆好,鸣不平,是必须从鱼开始说起的。因为鱼与鱼化石同宗同源,鱼乃鱼化石之本,本固则枝繁,鱼“响当当”,鱼化石也就可以借祖宗之光,彰家族之威,跟着“耀武扬威”起来。
  二、鱼的崇拜和鱼文化
  鱼是世界上最早的脊椎动物,至今已游了五亿多年,它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包括我们伟大的人类,也是它不折不扣的子孙。在我们体内至今还游动着一条“鱼”,在早期胚胎中,它与鱼的胚胎几无二致,当然还有诸多其它证据,直到DNA,直到基因……数典不能忘祖。
  鱼的种群庞大,计有两万多个品种,是脊椎动物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鱼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它的“游”绩(迹),不但遍布江河湖海,它的一些远祖远孙也早已“游”到了陆地和天空,可以毫不牵强地说,鱼不但是水中的游客,它还游遍了“天上地下”,游过了“古往今来”,鱼的游,足以让我们对游的鱼,还有化石鱼,五体投地,崇而拜之!
  鱼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半坡彩陶鱼及人面含鱼纹的实物,说明了这一点。据考证,半坡先人认为鱼给人类提供了最好的狩猎对象,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食物资源。他们把鱼作为一种物质充盈有“余”的象征,进而融入自己的记忆中。半坡先民还有一种“乞育”的祭祀仪式,女性们在举行仪式之后的活动中即争食鱼,以鱼的强大的生殖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繁育能力。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口边衔鱼,便是鱼祭的生动写照。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智慧,首先就是一种“繁育”的智慧,为了人丁繁盛,人类可谓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从个体到群体,从种族到国家,无不作为头等的大事,并作为文化基因,进而文化传承,进而成为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统。中华民族在这一点上就是当然的典范。被称为百经之首的《易经》对“易”的解释就是“生生之为易”。“生生”即有繁衍相续不绝之义。同样是在《易经》中,多次提到“生”是天地宇宙间第一种大德性,故言大生、广生,合而言之:“天地之大德曰生。”鱼之游,鱼之生,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天地之大德。
  早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就有关鱼化石的记载:“龙鱼陵居其北,状如狸,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鱼,在沃野北,其为鱼也为鲤。”意思是说一种如鲤鱼样子的鱼可以给神乘坐,走遍天下。在此后的文献中,各种有关鱼化石的记录、解释便多了起来。我国鱼化石的产地很多,是名副其实的鱼化石产出大国。
  世界各民族关于对鱼类敬仰崇拜的神话传说五花八门,比比皆是。比如我国先民对地震的解释就是鲤鱼翻身了,造成了“地动”,认为大地是由鲤鱼背负着。游哉悠哉的鱼,不仅是先民的崇拜,也是世界神秘文化的源头之一。
  滔滔江海,悠悠岁月,第一条鱼到底从哪里游起,这也是困扰了人类一个很长时间的问题。直到上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发现了昆明鱼和海口鱼化石,并于1999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由此认定世界上第一条鱼原籍我国云南,并获得了正式“户口”。云南地区——这片曾经的汪洋大海,也就成了鱼类公认的故乡。
  写到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忘了这位鱼祖宗的勇敢精神。曾几何时,鱼类进化兵分两路,一路向进一步适应水中的生活发展,并最后进化为今天的各种鱼类,成为地球水域彻底的征服者,另一支则勇敢地“背井离乡”,向陆地迁徙。由海洋到陆地,这对鱼而言,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性的实践,它们要完成自身的变革—结构的、习性的、遗传变异的,可谓地道的脱胎换骨。它们创新、进步、完善、发展、前进,一代一代又一代,一群一群又一群,无数的生命,经过无尽的努力,战胜了千难和万险,终于创造了生物进化最辉煌的成功,铸就了最伟大的胜利,从此,生物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这个地球丰富多彩——换了“人间”!
  在这个伟大的过程中,我们无须记住每一个英雄的个体,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中的英雄代表——他利克鱼(化石),研究证明,它的“鳍足”,捷“足”先登,发展成了后来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足,它是第一个成功的登陆者。如此的贡献,“足”以名留史册。可敬可爱的他利克鱼们!
  说完了先人对鱼类的崇拜,我们当然也不能忘了“后人”对鱼文化的热衷。在人类和鱼相处的日子里,人类不仅表现了对于鱼类的虔诚的崇拜,人类还享受到了与鱼类的亲近、亲密和亲爱。鱼的游悠,为人类提供了文化的素材、审美的愉悦、生存的智慧和哲理的启迪。
  鱼文化中最热火,普及及通俗者莫过于中国之春节。春节时的鱼文化是最丰富多彩的。这时的“鱼”,可谓“无孔不入”,“游”遍了春节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大有“无鱼不成节”之势。从吃的到穿的,从小孩子提的鱼灯笼,到老人拄的鱼拐杖,从年画上活灵活现的大鲤鱼,到门窗上贴的鲜红的鱼剪纸……这个年年有余的“鱼”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越多越好。因为年年有余、富贵有余、喜庆有余、福寿有余……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永远的“获得感”。至于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金鱼、观金鱼、赏金鱼,也成了春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总之,鱼,作为春节的“座上宾”的位子是不可捍动的。
  从前我曾为鱼没能进十二属而深表遗憾,可后来得知我国的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则把“鱼大将军”赫然请进了十二属中,代替了十二生肖中的龙。这似乎更加“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因为龙,虽然是我们崇拜的伟大,但毕竟离不开“人造神”与“莫须有”,而鱼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好朋友,把它请进十二生肖,亦可谓名至实归、名副其实!这也算为我的遗憾找回了一点平衡。
鱼除了有“余”之外,鱼的平和亲切自由也是人类所不能忘怀的。人类的胖娃娃也总是骑在大鲤鱼的背上,极尽人鱼之亲之乐。更亲近的表达就是人鱼合二而一,融为一体。丹麦的美人鱼,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它不尽的沉思期望,也具有永远的魅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特意参观了丹麦展馆,而直接动机则是要近距离地领略这位“海的女儿”的神秘和美丽。当然缅怀一下童话大师安徒生也是我的美好愿望。
  千百年来,鱼作为富足、喜庆、吉祥、幸福,总是伴随着人类。世界各民族关于人与鱼的美好故事不胜枚举。中国的“鲤鱼跳龙门”,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鱼文化。一代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跳过了龙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也为中华民族的永续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古代交通闭塞,信息难传的情况下,人们除了想到了鸽、狗、马等动物朋友外,当然也没有忘记游哉的鱼。于是“鱼书”、“鱼函”、“鱼腹藏书”、“鱼传尺素”,也就成了人类美好的愿望,至少是一种美好的期盼。
  鱼,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体现了一种生存的、进化的、文化的、自由自在的、大气磅礴的“逍遥游”。从远古荒凉的时光,游到今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涛声依旧的寂寞时日中,游到人声鼎沸的“当惊世界殊”的今天。提到游的鱼,鱼的游,我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冲动:游哉悠哉,生命伟大的游悠,进化游悠的伟大,游之鱼,令人肃然起敬。
  三、道家与道教的鱼情缘
  道家与道教,可谓鱼类最好的知音。在某种意义上说,鱼之游与游之鱼,是道家与道教的发轫与符号。
要讲道家与道教和鱼的故事,首先要从庄子的千古名作《庄子》说起。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中的第一句话,讲的即是鱼:“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很显然,作为大师的庄子,以“鲲大鱼”为其宏篇巨制开篇的首句,绝非一时之想,实为匠心独具。鲲之大,喻示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以鲲开篇,可谓“鱼开得胜”,不仅是妙笔生花,更是气吞万里。震烁古今的庄子的思维、思想、精神、气度……给我们留下了不尽财富。
  庄子的观鱼也不是仅仅的观鱼取乐,他与好朋友惠施在濠水桥上观鱼,观出了人生向往、审美理想、哲理思辨和对生命从容的追求。这一“观”,具有神秘的洞穿力,观出了大名堂。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仍可以给我们诸多方面的启发、启迪和引领,比如对“自由”的认识、理解和追求。
  庄子不但“观”优游的鱼,庄子对于泉水干涸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鱼,亦有另类的“观”,他的结论就是“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忘掉游善生善不也是一种自由吗?
五年前我患了重病,医院几次给我下了病危通知单,面对十万火急的生命,我正视死亡,直面死亡,随时准备着“出生入死”。我以“养死”而养生,努力享受劫后余生的“活着”,在死之中“活着”,享受“相忘于江湖”之乐,努力忘却曾经至乐的“江湖”,坦然面对死亡,从容应对“终归”的到来,把握人生的“方寸”,走好生命倒计时的每个脚步。
  庄子“观”鱼是海阔天空的,是浪漫自信的。观出了人类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志向,充满了正能量。庄子在《外物》中记录了一个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任某做了一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50头犍牛作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浩瀚的东海,一天一天又一天,一个月过去了,什么也没钓到。一月一月又一月,可还是连大鱼的影也没见到。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年以后的某一时刻,终于有大鱼咬钩了,牵着巨大的钩绳,急速沉入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一时间“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俟鬼神,惮赫千里”。人们剖开大鱼,制成鱼干,浙江以东,苍梧山以北的人,都吃厌了鱼肉。人类,应该有大志,应该干大事。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日长缨在手,定能缚住苍龙。纵观中国之传统文化,应该说道教与鱼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画了个太极图,民间俗称阴阳鱼的有点神乎其神的东西,其实就是两条小鱼,道教把它们作为旗帜,作为自己的信仰、宗旨。用这两条鱼解释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进化、阴阳的和谐、动静的转化,很有一点唯物辩证的味道。道教就是靠这个图,奠定了自己在“三教九流”中的稳固位置。细想起来,这个双鱼图,就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不朽的贡献。就是这两条小鱼,至今已“游”了两千多年,以其为旗帜的道教,曾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细说起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民族。就信“实事”,由实事而求“实是”。这个道教,就足以说明和证明。鱼儿们没有白游,游到中华民族面前,游出了个道教,成为“道”之根据,“教”之引领。这比那个上帝的文明,文明的上帝,不是更文明吗?如果非让这两个文明“冲突”,那么有鱼的文明,还怕一个什么也没有的上帝吗?更何况他们的哲学家尼采早已宣布:上帝死了!而道教的木鱼声仍然在时空中回响!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道教的祖师早已被世界范围所高度认可和赞誉,可谓誉满全球。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随着中国“一代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建,道教的“两条鱼”一定会游向世界的角角落落,为全人类送去福音和福祉!
  太极图,两条普通的鱼,平而淡,朴而实,然而它们却游出了一个深而奥,宏而大的形而上的无尽世界。我信迷这两条鱼,作为我认识问题,为人处世,把握人生的座右铭。向它们请教,学习思维之术,辩证之法。太极图,我的智库,阴阳鱼,我的至尊。

  四、优游朝阳“鱼”
  说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条鱼的子孙从“滇”之汪洋大海游到了朝阳这块水草丰茂的“鱼”米之乡,繁养生息,安居乐业,与其它古生物共同创建了“化石王国”,立千古之基,创盛世之业,“鱼”,立下了汗马功劳。
  朝阳的鱼化石早在元代就有了具体的记载。在《元一统志》中说“秦王鱼石在和众县北三里七宝山中,其石皆有鱼形”。这里的和众县七宝山即今凌源市十八里堡七宝山,所名“秦王鱼石”中的秦王,一说指唐朝李世民,一说指秦始皇,对此我们暂不作定论,但有一点是确定不疑的,那就是至迟在唐代就已经传记了朝阳鱼化石,到元代已有了具体的文字记述。由此我们注意到“秦王鱼石”之名,比现代的“戴氏狼鳍鱼”(戴氏指法国神父戴维)之说,要早得多,而且是地道的中华“自主品牌”,这总算为我们失衡的化石情感找回了一点平衡。虽说科学不分国界,但朝阳鱼化石也有它自己的祖国和故乡。
  众所周知,朝阳地区的鱼化石之所以众多而精美,是由于白垩纪时期的特殊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白垩纪时的朝阳大地,湖泊众多,火山爆发频繁,大面积的静水,再加上细腻的火山灰,为优质鱼化石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及生态环境,于是精美的鱼化石就应运而生。朝阳鱼化石产地的地层及鱼化石石板都证明了这一点。
  放下朝阳鱼化石的科研价值不说,仅就其观赏审美价值而言,绝对有独到之处。
  朝阳鱼化石的“对开”,即为一绝。劈开石板,两块石面上都具有清晰的鱼的印痕,互为影像,亦称正副本。鱼的清晰度极好,鱼形完整无损,“鱼刺”清晰可数,就连鱼鳍等软组织部分也完整保留。鱼头上的口、眼、鳃等器官亦可清晰辨识,且有明显的凹凸、色彩等等,增加了立体感,活灵活现出一条原生的“游哉游哉”。难怪“秦皇”或“唐宗”,还有洋大人们也都成了我们鱼化石的粉丝。
  “对开”,大大增加了欣赏情趣和审美空间。如果说一条鱼的对开,还显得有点单调和孤寂,那在大一点的石板上,有多条(习惯上称群鱼)各具姿态的鱼,这时量变就引起了“质变”,整个对开石板就成了天成的“对开群鱼图”。
  “对开群鱼图”颇有看点,那怕只有三五条小鱼,再加上自然的生态组成,如东方叶肢介(一种小贝壳类)、三尾拟蜉游、虾类,及至几片草叶,再加石板上的自然形成的水纹痕,还有鱼吐出的气泡痕等,这就组成了浑然天成的远古游鱼图,一种别开生面的生动与情趣,跃然于我们的面前。至于二、三米以上的对开鱼化石板,更显大气壮美,足可以给人一种震撼:天成绝笔,绝无仅有。不用说是你的收藏,就是能够看上一眼,也算是你的好运和福份。领略、见识、开眼——三生有幸!
  说到此,我们当然不会忘了我们的鲟鱼化石。这亦可谓朝阳鱼化石的经典之作。现生的中华鲟、白鲟(专家估计现已灭绝)和达氏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珍贵鱼种,被称为“活化石”。鲟鱼是鱼中的大哥大,体重可达数千公斤,寿命几十年以上,大江大河是它们生活的天地。朝阳的化石鲟类主要有刘氏原白鲟(俗称“尖嘴”)产自凌源,身长可达1米左右,体态优美、壮硕。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朝阳还产有潘氏北票鲟化石,是我国鲟鱼化石研究的先驱。为我国的鲟类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朝阳的鲟鱼(化石)虽然比现在中华鲟等要小得多,但比狼鳍鱼、水生蜥,仍可称水中的巨无霸,是顶级水中掠食者,是当时水国中的王者。
  五、朝阳“鱼”游向明天的策略
  鱼化石,是朝阳人最早的化石朋友,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条万条游满街”的独特的“鱼”景观,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镌刻在朝阳的史册中。
  鱼化石,是朝阳化石的标志性产品,是化石王国的中坚和骨干;鱼化石,是朝阳人的名片,是朝阳人的骄傲和自豪。
  为了让我们的“鱼”雄风不减”,“可持续”地游哉悠哉,为了让它与我们的“花”与“鸟”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们需要新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对鱼化石的再认识。鱼化石是物品,但它绝不是一般的物品,它是封存生命的石头,它是有灵有气的“生命”化石,它是受了“皇封”的,是姜子牙封神榜上有名的,如果非说它是“物”,它也是“文物”而非俗物,如是而已。鱼化石可以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商品,但它绝不是普通的商品,它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只有“神工”,没有人工,当然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中所说的“价钱,’,如果非要说出鱼化石的价,那么它的“价值”就是它的价。金钱可以买东西,但不能作“价值”的标准。物价局可以定物价,但化石的价值应由“人”定,朝阳的鱼化石,应由朝阳人来定。很显然,朝阳化石的价值,除了它本身的价值之外,还要体现朝阳人的“价值观”的价值,乃至朝阳社会整体的价值观。
  我们不能轻慢了我们的化石,更不能自毁自贬自贱。如此,世人会笑我们“没文化”,笑我们眼中有“石”,心中无识,笑我们不但贬值了鱼化石,也贬值了我们自己。保值增值我们的鱼化石,更应“保值增值”朝阳人,这应是我们化石价值观的核心和纵深!
  要坚信,朝阳的鱼化石每一块都是珍贵的,都有它独到的价值和意义。要用化石的价值来定位有价值的化石,你面对的每一块鱼化石,都与市场上买来的“鱼”不同,而是值得你一辈子去领略和享受的宇宙沧桑和大化流行的不尽慨叹!
  要强化化石的价值意识,要捍卫我们化石的价值尊严,要打破时空的壁垒,放开眼界,洞悉我们化石的更加广阔的价值空间,不能被金钱模糊了双眼,不能被尘埃挡住了视线,我们的化石路还很长很长,我们的“化石牌”还要打下去,一代一代打下去,这应该成为朝阳人的信念共识和意志坚定。
  第二,要严格控制鱼化石的采掘量,不能误认为埋藏量大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能因为是一般化石,国家允许流通,就可以无限制地开采,要强化鱼化石的保护意识,政府对于鱼化石的管理,要进行有效管理,可控管理。要用特殊的管理办法,管理特殊的资源,要体现管理者的特殊思维和特殊智慧,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管”了之,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要“放”的适度,“管”的科学,“服”的到位,要作好放管服的文章,提高放管服的品质。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年我们的鱼化石支撑了我们的化石市场,为朝阳的化石“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化石已经被严重“透支”,特别是鱼化石的经典埋藏地区,有的地方已经被“翻”了个遍,这种盲目的,不加限制的采掘,这种以无限对有限的单向推进,总有一天会“石穷鱼尽”,这显然是个简单的数学逻辑。对此,难道我们不应该猛醒吗?试想一个没有“鱼”游哉悠哉的朝阳,还能称得起世界化石王国的化石宝库吗?
  要下大力气保护我们的鱼化石资源,让我们的“鱼”更多地优游于地下,留给子孙,留给未来,当然也是留给我们自己。应该成为我们的意识自觉和责任担当!
  第三,要注意宣传的整体协调和“错落有致”,避免“顾此失彼”。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到重点以外的“点”,美丽的星空总是“繁星点点”,有亮的北斗,同时还有其它“点”的闪烁。纵观我们这些年关于对化石的宣传,确实有点只顾突出重点(花与鸟),而我们的“鱼”、我们的“龙”、我们的树化石……同样是化石中的佼佼者,但却被忽略、被边缘化,乃至有点被遗忘。致使我们这些同样是世界顶尖级的化石,却难以光华闪烁,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领略。不但没有使“化石王国”更“富强”,反到有点弱化了化石王国的强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宣传上的一种欠缺。我们时常听到有人向外介绍鱼化石说:“破鱼片片,有的是,不值钱”。短短十个字,把个十全十美的朝阳鱼化石,作了“十全十美”的自我否定,是可忍,孰不可忍!某公务员说,现在拿鱼化石到省里送礼,人家都不要。听后真让人有点不是滋味,我们的鱼化石怎么了?连送礼都送不出去?如何宣传我们的鱼化石,怎样不使它由白雪公主降格为丑小鸭,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了。
  对化石的宣传,要注意宣传的总体规划,可以有重点,但不要有“漏点”,可以突出花与鸟,但不要忘了鱼与龙等,要把握整体,实现全方位、多视角,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化石品种那么多,精美那么多,科学贡献那么大,可谓亮点多多,美点多多,可我们的介绍、科普、鉴赏等宣传文字却显得贫瘠而羸弱,缺少深耕和繁荣,更缺少磅礴和大气。作为化石文化的宣传和宣传的化石文化,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土著化石文化,同样需要文化宣传的“鲜明”特色。
  鱼化石,是我们的看家品种,同样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展示,如果说,我们的鸟可以飞向蓝天,我们的花可以香飘天下,那么我们的鱼,也应该游向深蓝,游向五大洲四大洋,游向更加广阔的时空!共同领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第四,要全力打造鱼化石文化,用文化为鱼化石铸“魂”。
要强化鱼化石的科普教育,要打造大众普及版,全面提升朝阳人的化石科学素养,让每个朝阳人,不但知道朝阳有化石,有鱼化石,更要让他们了解掌握鱼化石知识的一、二、三,要把鱼的生物学知识、价值和意义,与鱼化石融为“共同体”,要把生命的进化,人类的起源,人与鱼的亲缘关系,“注入”到鱼化石的体内,使我们的鱼化石生动起来,鲜活起来,更具亲切感和亲近感,进而把鱼化石从普通的“物”,一般的石中,乃至“商品”中解放出来,成为我们心中的神圣和崇拜。
  要注意鱼化石与鱼文化的有机融合。鱼文化,作为传统的俗文化,是大众的喜闻乐见的身边文化,千百年来,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习俗中,具有浓浓的“家”的味道,把这样的文化与鱼化石有机结合,让鱼化石也成为有文化的“鱼”,有文化的石,这为人与鱼(化石)的相亲相爱,无疑会增加一种独特的亲和力,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人石相通相融,人“鱼”相亲相近,才从本质上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与鱼化石的“生死”组合,才能实现“1+1”不是2的别样效应。
  要挖掘鱼化石的审美资源,丰富鱼化石的鉴赏审美实践活动,感悟它的沧桑、神奇,以及大自然艺术美的魅力,深化审美感知,充分彰显鱼化石的审美价值,让鱼化石的美成为其价值的独到的内生资源,进而让鱼化石由我们的感官进入到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心中的“优游”。
  文化,是鱼化石之“魂”,有了魂的“鱼”,当然会更加优哉游哉,更加自如和逍遥。
  第五,要补齐鱼化石包装、展示方面的短板。众所周知,我们对鱼化石的包装和展示下了不少功夫,但实践证明,这方面仍然是我们的明显短板,必须下大力气,“小事当作大事抓”。“化石事业没小事”,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敷衍,必须用化石的“石石在在”的“实”,来作化石的求真务实的“事”。
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我们对化石价值取向的“跑偏”。作为鱼化石,你不能把它定位为观赏石、观赏画,更不能把它作为工艺品的“材料”。这在认识上是本末倒置,在行动上是“倒行逆施”。化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是对人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标本,科学精神培养的教材,它的作用是无以替代的。把它定位在可以赚钱的普通商品,更是短视和无识,是短板之至短。很显然,鱼化石的价值取向回归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次是我们所用的包装材料,这同样是一个大短板。可以事实求是地说,我们前些年的最早的一些化石“工艺品”,如地图、拼字、书本盒等,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是设计不合理,所用装饰材料等既不坚固也不耐久,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自行解体、破碎。结果不但毁损了好端端的化石,也影响了我们化石好端端的前程,由于我们昔日的“短见”造成了我们今日的尴尬。实践证明,化石的包装在风格上一定要体现简、朴,所用材料一定要结实、耐磨损、持久。作为化石标本,还要充分考虑到拿取的方便,有利于随时观赏、品鉴乃至研究。总之,对于鱼化石的包装要兼顾实用性、观赏性,同时考虑到方便运输、保管和存放。
  化石不是一般的消费品,它的使用价值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乃至几辈子,乃至更长。从这一点出发,怎样去“装饰”它、保管它,只有相符才能相成。
  每一块鱼化石,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件完美的天成作品,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应围绕这件天公之作去展开,为它服务、为它设计。要尊重它的原始、原初、原来;要保留它的原形、原色、原味;要了解它的原产、原地、原境。鱼化石的“原生态”,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收藏价值的首要。维护鱼化石的“独立”和“主权”,应该是每一个爱“鱼”人的自觉行为。
  第六,打造鱼化石大众收藏版。朝阳得天独厚的鱼化石资源为大众收藏提供了物质保证。“近水楼台”又为朝阳人的大众收藏提供了“地利”优势,这就使朝阳鱼化石的大众收藏具有了充分的可能性。
  从消费需求看,收藏活动既是一种投资行为,又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而化石收藏,它的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功能更是独到的。可以充分预见,随着更多的人“富起来”,化石收藏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必将为更多的朝阳人所接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要深化“藏”作为一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藏不是一般的存,不是简单的放,也不是不经意的留,更不是待价而沽的贩。真正的藏,应该是心的沉寂、情的凝敛、志的笃实。收藏是时空、际遇、心境、情感共同编织的一个优美的“物我”故事,共同谱写的一支悠扬的文化交响曲!
  朝阳人收藏朝阳的鱼化石(及其它化石),天赐良缘。朝阳人应该抓住机遇,坚定化石收藏的意识自觉, 努力开创化石收藏文化的新天地。
  朝阳人收藏朝阳的化石——天之道!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