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化石伴手礼在龙舟大赛上展出
· 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
· 南古所组织专家赴化石产地调研
· 关于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25届学术年
· 化石文化进企业
· 黑龙携学生唱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 朝阳市古生物化石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 朝阳化石伴手礼在文旅大集上亮相
· 福建宏路侨联和华侨赴朝阳调研考察
· “美丽朝阳我的家“系列讲座开讲
· 化石协会会长李晏军赴南方考察
· 朝阳市侨商会、龙城区统战部到化石公园
当前位置首页>>化石综述

“石破天惊”木化石展诞生记

中国化石网2009/12/3 12:19:17
来源:国土资源报

    2009年的北京,注定是不平凡的,新中国六十华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种盛大的庆典活动,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于中国的雕刻界来说,这也是应该铭记的一年:中国最高的地学展示殿堂——中国地质博物馆破天荒为一位退休老人郑文箴先生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暨国内外首次大型木化石艺术雕刻作品展。

   形成于亿万年前的硅化木,又称木化石,是一种集化石之神、奇石之妙、玉石之美于一身的资源,而郑文箴先生以刀为笔,匠心独运,将木化石的神奇美丽发掘出来,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73岁的郑文箴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原是一名高级建筑师,曾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并参与设计了燕京饭店等一系列建筑作品,1980年被调往深圳支援城市建设,退休后用了11年的时间,精心创作了200多件木化石雕刻作品。那么,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又是如何出现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呢?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办公室主任张泓。

看似偶然的一次相识

   2008年初冬的一天,中国地质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泓接到传达室转来的一个电话:“有一个人,要找领导反映情况。”按照规定,凡是想见领导而又事先没有预约的不速之客,张泓都要先询问个究竟。

   一见面,来人就开门见山说出来意:“我叫张兆庶,是航天部一名退休职工。我看了一个木化石雕刻作品展,我虽然不懂雕刻艺术,但是我看了后觉得这个展览非常好,可以称得上是赏心悦目。”停了一下,他又十分恳切地说:“展览的作者是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自费办展,展出的地方也不太显眼,去参观的人也不多。你们中国地质博物馆在硅化木研究方面是权威部门,能不能派人去看看,对老人也是一种支持。”

   一位自称不懂艺术的人,却冒着严寒来为素昧平生的艺术家“说情”,这种古道热肠的精神打动了张泓,同时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张泓曾在部队当过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工作的敏锐直觉,他决定要前去一探究竟。

   第二天下午,张泓和博物馆专门研究硅化木的博士程业明一起,找到了张兆庶所说的展览地点。看完展览后,张泓也激动起来,他被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深深地打动了,作者郑文箴先生从头到尾如数家珍地向他们讲述了每一件作品从选材、立意、构思到雕刻完成的过程。经过一番交

   流后,张泓对这位在艺术道路上辛勤探索的老人更加肃然起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此后,张泓先后六次前往展览现场,与郑文箴商讨合作事宜,极力促成一场更加精彩的展览。

   39天精心编出一本书

   要想举办一场精彩的展览,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2009年上半年,郑文箴先生回到泉州,为配合展览进行了新的创作,而张泓也没有闲着,他在处理日常工作之余,抽时间上报活动策划,还做了大量细致而全面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举办大型展览时都会出版相配套的画册和宣传册,但是,张泓把目光看得更远,他不想再出那种纯画册,而是计划出一本书,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展现这次展览,展现郑文箴先生和他神奇的木化石雕刻。

   为了出好这本书,张泓花了很多心思,不仅准备了大量精美的图片资料、整理文字材料,还发动自己文化界的朋友为木化石艺术品题字作画。时间不够用,日常工作也很忙碌,他就挤出时间加班加点干。有一次,老战友来访,他却把人晾在楼下等,自己在办公室加班。两个小时过去了,五个小时过去了,老战友从下午5点一直等到晚上10点,还没见到张泓的面。

   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花了39天的时间,《石破天惊: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一书面世了。“石破天惊”,既是郑文箴先生木化石艺术品给人的第一感受,也是张泓的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美妙享受。书中图片精美、文字精妙,除了淋漓尽致地表现木化石艺术品的美之外,还有郑文箴先生的工作图片、设计原稿以及创作访谈等等。

   这本书的面世一下子就变成了展览参观指南,参观展览前要是先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被深深地迷住而引起参观实物的兴趣,的确有很多人是被这本书所吸引而专程前来参观;而参观完后再读这本书,又会让人回味无穷,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木化石艺术品和它们背后故事的了解。

轰动京华的一场展览

   2009年8月28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如期举行了郑文箴先生的“石破天惊颂中华”木化石艺术展,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国土资源部领导等首都各界人士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展览。前不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偶然读到《石破天惊: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一书,也兴致勃勃地专程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观看了展览,并欣然题词:“大开眼界”。

   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名为《历程》的作品,它也是郑文箴先生特意为这次展览创作的,是一份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大礼。这件经受过火烧、部分碳化后深深埋在地下形成的木化石雕刻作品,材料十分美丽而难得,天然的形态如一座两面悬崖绝壁的高山,横卧在千山万壑之中,高耸入云。郑文箴先生只在原材料的两端精心雕刻了两位形象逼真的人物,一位是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另一位是今天实现太空遨游的中国宇航员。山顶之上,看不见红军和队伍,只有一串串脚印用来象征中国革命艰辛而光辉的历程。

   爱国情怀动山岳,作品正气满乾坤,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直是郑文箴先生创作中两面突出的旗帜,用手中的刻刀描绘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同时也针砭时弊,揭露丑恶,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生态环境,《不!!!——保卫者的呐喊》、《我们的家呢?——森林被滥伐之后》等作品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极受观众欢迎的还有一类作品,这类作品多采用玉髓硅化木或是玛瑙状硅化木制成,色泽瑰丽,玲珑莹澈,不少人惊呼,在斑驳粗糙的表皮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晶丽丰富的玉石本质,真让人有“石破天惊”之感。如作品《回归》,用一位伟大的妇女形象,代表祖国母亲,身穿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旗袍,梳着传统母亲的发髻,伸开双臂,迎接着两个奔向自己怀中的儿女。情感交融、生动感人,充分表达了海内外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象征着繁荣富强的祖国是深深吸引海外游子回归的强大磁场。《天鹅之饮》、《高处的圣洁》、《蚌仙女》等作品,生动形象地提示了人世间的自然之美、环境之美、形体之美、品德之美和心灵之美,使人在观赏中切实地感受到美的韵味、风采,得到美的享受。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如晶莹剔透的《练》、栩栩如生的《虎皮石蛙》、气壮山河的《崛起》、奇趣天成的《风雪夜巡》、充满浩然正气的《东方巨人》……一尊尊饱蘸爱国之情、深蕴凛然正气的艺术品,使人看后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升腾。

   2009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又召开了“石破天惊颂中华”——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研讨会,几十名专家、学者、新闻界人士以及雕刻艺术爱好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高度赞扬了郑文箴先生把个人艺术追求与社会和谐发展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思想,并剖析了其众多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和价值性。

   在艺术探索道路上,郑文箴先生曾走过一条艰难的路程,而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研讨会,帮助他一步步走得更加坚实。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