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化石伴手礼在龙舟大赛上展出
· 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
· 南古所组织专家赴化石产地调研
· 关于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25届学术年
· 化石文化进企业
· 黑龙携学生唱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 朝阳市古生物化石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 朝阳化石伴手礼在文旅大集上亮相
· 福建宏路侨联和华侨赴朝阳调研考察
· “美丽朝阳我的家“系列讲座开讲
· 化石协会会长李晏军赴南方考察
· 朝阳市侨商会、龙城区统战部到化石公园
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发现

甘肃东乡首次发现熊化石

中国化石网2010/3/1 8:19:34
来源:化石网

摘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占祥院士等人最近报道了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这也是这一动物群中熊类化石的首次发现。化石被归入沂南熊(Protarctos yinanensis)。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占祥院士等人最近报道了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这也是这一动物群中熊类化石的首次发现。化石被归入沂南熊(Protarctos yinanensis)。

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

邱占祥等人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将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分为三组:1) 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 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 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 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由于m1形态上的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分别为:Protarctos, Euarctos和Ursus。沂南熊被归入第一组中。

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摘要: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 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sus (Protarctos) yinanensis十分接近,而被归入该种。该种修订后的鉴别特征是:头骨长头型,头长接近中等大小的现生黑熊,头骨最大宽约为最大长的一半;矢状嵴长,约为顶长的1/3;眶下孔与眼眶前缘相距近,两者均在M1上方;颧骨前端仅组成眼眶下缘,其后端止于关节窝前缘水平;硬腭短,齿列之后的腭长小于P4长的1.5倍或M2长的3/4。前臼齿数目全;P4原尖小,位于裂凹正内方;M1短长方形,宽/长~80%;M2跟座中长,M2宽/长56%~58%;M2长/M1长133%~153%。m1无前下后尖及前下内尖,分隔下三角座和跟座的横沟窄(前后),横沟中没有明显的嵴和沟;m2短于m1,其前、后接近等宽。与U. boeckhi相比,P4相对更小;臼齿相对更窄长;M1不呈五边形;M2跟座更大;m1横沟短,V形。

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我们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较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应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可以分为三组:1) 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 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 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 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属于第一组的有Baróth-Köpecz的U. boeckhi, 沂南熊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左下颌(1890年描述)。第二组包括产自Perrier, Węże, Layna, Wölfersheim等地点的熊类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头骨及下颌(1892年描述)。第三组包括发现于欧洲众多地点(Val d’Arno, St. Vallier等)的U. etruscus。上述三组熊类在m1形态上的差异和组内变异的程度,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其属名分别应为:Protarctos, Euarctos和Ursus。Protarctos包括P. boeckhi (MN 14), P. ruscinensis (MN 15)和P. yinanensis (相当于MN 16−17)。Euarctos包括E. pyrenaicus (MN 15), E. minimus (MN 16−17)和现生美洲及亚洲的黑熊。而Ursus则包括U. etruscus (MN 17)及许多后期类型,如U. spelaeus等,以及现生的U. arctos (可能还有U. maritimus)。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