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
· 南古所组织专家赴化石产地调研
· 关于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25届学术年
· 化石文化进企业
· 黑龙携学生唱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 朝阳市古生物化石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 朝阳化石伴手礼在文旅大集上亮相
· 福建宏路侨联和华侨赴朝阳调研考察
· “美丽朝阳我的家“系列讲座开讲
· 化石协会会长李晏军赴南方考察
· 朝阳市侨商会、龙城区统战部到化石公园
· 协会携手打造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当前位置首页>>化石综述

化石将沈阳历史时针拨到万年前

中国化石网2010/12/17 14:01:03
来源:辽宁日报

   今年8月下旬,在沈阳市府广场栖止了12年的“太阳鸟”,翩然飞回了它的“老家”——沈阳新乐遗址。“太阳鸟”雕塑的设计原型,正是1978年出土于沈阳新乐遗址的古代木雕艺术品。新乐遗址是沈阳城的历史发源地:7200多年前,在古浑河岸边的黄土台地上,一群被现代考古学称作“新乐人”的原始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新乐文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让沈阳这座城市再次踏上了历史发现之旅,更多隐藏于地下的“史书”在这次普查中被寻回、被重新打开,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新篇章。

    重磅发现

    在这次发现“坑西组化石”前,沈阳的人类活动史只能追溯到7200多年前。“三普”中,在康平县出土了4块披毛犀化石,这一发现意义十分重大——文物考古专家们在对这些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大胆推测:1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沈阳地区居住生活了。

    4块旧石器时期的动物骨骼化石,在康平县一个农家小院里出土。这个村庄名为坑坑窝堡屯坑西村民组,因此,这些新出土的化石在录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册时,有了这样一个正式的名字——“坑西组化石”。其中3块较大的披毛犀化石最先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然而,后来最惊人的发现居然是在个头最小、极易被人忽略的第四块化石上:那块小小的化石之上,赫然呈现出一道2厘米长的人类加工痕迹。

    这是可以改写沈阳历史的一次重大发现,神秘的“坑西组化石”将人们的目光引领回了万年之前。

    “坑西组化石”与古代大型食草动物

    在好几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登记表里,康平县“三普”工作队副队长、县文管所副所长王允军找出了那份名为“坑西组化石”的登记表。

    王允军说:“出土的这4块化石,都是距今至少万年以上的披毛犀化石。从化石可以初步推测:1万年前,康平地区很可能是一片寒冷、湿润的大草原。”

    披毛犀是一种早已灭绝了的哺乳动物。距今10万年至1万年前,它们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较为寒冷的地区。

    成年披毛犀体长一般在5到6米,体重4到5吨,头部长着1米多长的尖角,身披长毛,可御寒。别看外表凶猛,其实它们是一种性情温顺的大型食草动物。

    对这组披毛犀化石,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傅仁义等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考证。

    4块化石大小不等。最大的一块长16厘米、宽11厘米、高16厘米,色泽乌黑发亮,上有6颗残存的牙齿,牙冠、牙床尚清晰可辨,傅仁义研究后认为这是一块披毛犀的右侧下颚骨化石。

    另外两块较大的骨骼化石,稍大些的是肱骨化石,稍小些的一块到底属于披毛犀身上哪一部位,现在还难下结论。

    专家们从这只披毛犀骨骼化石状况分析认为,它当年很可能因陷入沼泽溺水而亡。

    有专家认为,出土化石时,有可能只是挖出了化石的一小部分,从种种迹象看,地下也许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披毛犀躯体其他部分的化石。

    打井时挖出神秘动物骨骼

    在出土化石的土层中,布满了黑褐色的淤泥质沙土。据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坑坑窝堡屯坑西组所在地曾经是古代辽河的河道。“坑西组化石”的出土,纯属偶然。

    在采访中,记者找到了当初意外挖出这些神秘动物骨骼的人,他就是康平县两家子乡田家窝堡村36岁的农民李洪伟。“我家原来住在代家窝堡,搬家到田家窝堡村不长时间。 2008年3月8日那一天,天气不错,我请来了几个帮手,想在我家新宅院里打口井。

    “钻头伸进地下六七米深,水就出来了。这时我们发现,钻头带出了大量松软的沙土和黏稠的泥浆,其中还有一块大石头!

    “石头的形状很特别,当时活儿很忙,我也没在意,把它扔一边了,接着干活。

    “可来帮忙的大舅哥张连玉上了心,他把那块大石头用水冲刷了一下:嘿,发现上面有个不知什么动物的大牙!干活的人和看热闹的邻居都非常好奇,这么大个儿的牙从前从没见过!

    “井越打越深,带出来的土也越来越多。后来在土中又陆续发现了奇怪的石头,其中一块上面有蜂窝状的空隙,像是动物的骨骼。 ”

    农民打井挖出了神秘的动物骨骼,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县文管所。康平县文管所副所长、“三普”工作队副队长王允军来到打井现场,经一番研究后,将大小不等的4块“怪石”以“坑西组化石”的名字登记到了“三普”名录上。

    化石上惊现“人类加工痕迹”

    披毛犀化石首次在沈阳地区被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的注意。

    赶到坑西组细致察看过4块化石后,李声能吃惊地发现,在那块最小化石的侧面,显露出一小块人类凿磨加工过的痕迹。原来,与另外3块披毛犀化石不同,它是一块骨器化石!

    李声能分析认为,这个骨器应该是在生产、生活中作切割、刮削用的,具有旧石器时代文明的特点。

    在“坑西组化石”被发现前,沈阳的人类活动史只能追溯到7200多年前。

    众所周知,披毛犀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而且披毛犀在1万年前已经灭绝,因此,依据新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可以推断出:1万年前可能就有人类在沈阳地区活动了。

    专家解读

    那2厘米的“人类加工痕迹”

    骨器化石上的2厘米磨痕到底是不是由人类加工所致呢?

    也有专家持怀疑态度:李洪伟家打井时,机械钻头深入地下,带出泥沙的同时带出了化石,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不会发生剐碰。磨痕只在化石的一面上出现,且长度只有2厘米左右,会不会是由钻头切削而成的呢?

    但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认定这块骨器上的痕迹就是由人类加工留下的。他讲解说,骨器上加工痕迹部位的颜色和质感均与其他部位不同,根据专业眼光判断,这种平整的打磨印痕绝不是新产生的石质断碴,肯定不会是因打井而造成的。

    李声能认为,这处“人类加工痕迹”绝对是形成在骨器变为化石之前。

    记者在现场

    考古挖掘正在酝酿中

    披毛犀化石出土之地是什么样子?在那里能否找到更多的人类活动证据?本报记者与康平县“三普”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李洪伟家。

    在院里那口新打的机电井旁边,大瓦房正在铺瓦施工中。

    据介绍,有关专家曾探讨过在这里开展考古发掘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此处土质松软,如进行考古发掘则要考虑塌方的问题,必须在井口周围进行较大面积的挖掘,再以阶梯式下探,最后到达发现化石的深度。但是这样操作,工作量和资金投入都比较大,因而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现在还处于酝酿阶段。

    新闻延伸

    6处旧石器时代化石相继“亮相”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康平县新发现了1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旧石器时代化石地点就多达6处,它们分别是:

    田家窝堡村坑西组:披毛犀化石

    东关屯镇苏家岗:恐龙蛋化石

    五棵树村李家窝堡南:野猪下颚骨化石

    五棵树村李家窝堡北:鹿头角化石

    康平镇文华村:野生动物骨骼化石

    两家子乡前双山子村:植物化石

    数据说话

    新发现700余处文物遗存

    辽墓中出土的铜鎏金面具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沈阳共登记文物遗存点近1500处,其中近800处为复查部分,新发现的文物遗存点超过了700处。

    这些新的历史发现,或为解开关于沈阳的历史问号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或是填补了沈阳历史文化的一段空白。

    发现展台

    彩陶片现身证明沈阳也有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红山而得名,它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交汇而产生的极富生机与创造力的优秀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广?沈阳有红山文化吗?“三普”成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008年6月,康平县“三普”工作队在二牛所口镇李家窝堡村四家子屯的农田中捡到了一枚陶片,有大拇指指甲大小,质地较细密。

    这枚陶片是否就是普查队一直在寻找的“红山彩陶”呢?

    2009年4月,借着一次参加省、市文物专家会议的机会,康平县“三普”工作队副队长王允军把这块陶片带到了会场。经省、市多位专家当场认定,这块绘彩的陶片就是红山文化的彩陶。

    这在沈阳考古史上是一次重大发现,由此可证明沈阳地区确实也有红山文化。

    巴尔虎山发现辽金军事遗址

    60多年来,在沈阳地区发现的各时代文物遗存中,以辽代城址、遗址和墓葬的数量为最多。

    文物专家介绍,在法库县叶茂台发现的辽墓群,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萧氏家族墓地。墓葬的构筑形制、随葬品的种类及墓葬习俗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为研究辽史、补充辽史、校正辽史提供了重要材料。在该县还发现了百家沟、李贝堡等辽墓群。

    此次“三普”中,法库县又有重大发现。在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西南5公里,北靠巴尔虎山处,普查队员发现了一处辽金时期的军事设施遗址。

    在发现遗址的山上,普查队员捡到了大量辽金时期的瓦片,还有少量白瓷。据当地农民说,他们以前曾在这里捡到过辽代的铜钱和生活用具等。

    遗址处发现了两道城墙,遗址内有两口石砌古井,深约8米,直径约为3米,还有一处石刻,上有鸡和菊花的图案。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处辽代兵营遗址,并以“巴尔虎山北军事设施遗址”为名将其录入到普查登记表中。这一发现为研究辽金时期的军事、文化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