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石网
    欢 迎 浏 览 中 国 化 石 网 www.chinahuashi.com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最新热门文章
 
· 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解码中
· 南古所组织专家赴化石产地调研
· 关于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25届学术年
· 化石文化进企业
· 黑龙携学生唱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 朝阳市古生物化石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 朝阳化石伴手礼在文旅大集上亮相
· 福建宏路侨联和华侨赴朝阳调研考察
· “美丽朝阳我的家“系列讲座开讲
· 化石协会会长李晏军赴南方考察
· 朝阳市侨商会、龙城区统战部到化石公园
· 协会携手打造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当前位置首页>>化石综述

綦江长15米镰刀龙化石站起来了

中国化石网2011/5/16 10:44:13
华龙网-重庆晚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考古工作者在还原綦江恐龙

@凤凰网重庆站:“它叫镰刀龙,得名是因它的前爪。”苏令年介绍,眼前的镰刀龙并非最大个体,但镰刀形前爪的杀伤力,在远古时期,会使霸王龙都惧怕三分http://url.ifeng.com/kONb

华龙网讯 去年底,在綦江县开始发掘的那具有两亿多年历史的恐龙化石进展如何?

跟岩层融为一体的恐龙化石,怎样跟岩层分离,才能傲然矗立在你面前?

安全系数达五星的汽车,如果跟恐龙短兵相接后,安全系数还剩几星?

昨日,随着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即将开馆,考古专家逐一为你解谜。

谜团一

什么让化石跟岩层分离?

一支具有震动加吹风功能的笔

昨日,博物馆考古修复室。穿蓝色工作服、戴特制防护眼镜的考古专家苏令年正在忙碌地修复恐龙化石。

没有想像中的金钢钻等特殊工具,更无石粉飞扬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略比圆珠笔大、笔尖像铁钉般的工具。它在化石与岩层之间游走,迸发出的声音有些尖厉。

“它叫风笔。”苏令年停止操作。他解释,把岩层和化石分离靠这支具有震动加吹风功能的笔。

风笔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靠笔顶端那根连接空气泵的气管,把空气加压送到笔尖缝隙,以更大压力喷出;笔尖类似铁钉,靠振动装置不停振动。

由此,苏令年操作风笔在岩层与化石间游走时,每逢岩层有被振动掉的细小石粒或粉,就被高压空气立即吹得不见踪影,留下完整无缺的化石。

当然,操作中为避免化石因共振意外损坏,整个过程都靠垫在装细沙的布袋上进行。若不慎发生破损,市民常见用于家装的云石胶会派上用场———把破损化石粘接妥当后,同样用风笔修复。

谜团二

“綦江龙”究竟长啥模样?

身高近4米,体长约15米,颈有小圆桌大

风笔下,经苏令年修复的正是去年12月被报道的、属近年市内唯一正在发掘的那副恐龙化石。

现在,它的10节尾椎、4节颈椎、1根肋条及近10块脉弓,被清理出来。一部分已摆进博物馆展厅,将于近期跟市民见面。在那里,1节粗细似水桶、长50厘米的颈椎化石很显眼。苏令年说,它传递出恐龙未亡时,颈有小圆桌粗的信息。然而,它属食草龙还是食肉龙,却无法得知。

原来,报道后不久,考古人员在原发掘基础上掘地三尺,且加大搜寻范围,都未发现其头骨及四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它死亡后,经砂砾等物冲积或叠压,极可能远离了发掘地。

苏令年指着修复室内一坨类似水泥柱的化石讲,它是这头恐龙多节颈椎化石叠压后的产物,其修复进展缓慢。

由于其他化石仍需修复要占时间,估计明年初,这具保存完好度约70%的恐龙化石,将结束修复。

接下来,考古人员要根据修复好的化石比例,用两三天的时候准确计算出其高度、长相等。明年底,这只恐龙的人造头骨及四肢才会被组装出来。届时,这副身高近4米、体长15米的恐龙化石亮相。

谜团三

这只恐龙前爪咋很尖利?

它是镰刀龙,善攀爬,挥爪能撕毁小轿车

博物馆内的恐龙展区,立着四副恐龙化石。没有皮肉,但观众仍可感受到它们的霸气。

正中央,有副高约3米、长7~8米的恐龙化石很特别,其前爪尤其古怪:每个爪子如香焦般弯曲,却比香焦体大,爪尖依然尖利。

“它叫镰刀龙,得名是因它的前爪。”苏令年介绍,眼前的镰刀龙并非最大个体,但镰刀形前爪的杀伤力,在远古时期,会使霸王龙都惧怕三分:研究恐龙的史料表明,霸王龙除撕咬能力让其它恐龙魂飞魄散外,若欺负镰刀龙就明显弄错了对象———镰刀龙会借助前爪迅速攀爬陡壁或山体逃避,逼急了可挥前爪把霸王龙抓得遍体流血。

镰刀龙的前爪到底多厉害?苏令年打了个恰当比方:国外考古专家曾用机械模拟出镰刀龙挥爪后的力量,后果让人咋舌———现在,很多小轿车都宣称安全系数达到五星,若镰刀龙一挥前爪,钢板焊接的车门将被撕成几乎形成对穿对过的大裂口。

需补充的是,支撑镰刀龙挥爪逞威靠它粗壮后腿———仅化石骨骼就跟四五十厘米粗的柱子差不多。

谜团四

镇馆之宝为啥是恐龙脚印?

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甲龙类恐龙足迹

跟所有博物馆一样,这里同样有镇馆之宝———两块属恐龙类别中的甲龙类的脚印化石。

据介绍,这两块化石是从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被考古人员发掘出土的。迄今,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白垩系规模最大的恐龙足迹化石群,属国内首次发现的甲龙类恐龙足迹。

足迹化石似小脸盆大小,呈暗红色。

考古资料表现,古綦江江河湖泊众多,甲龙类恐龙逐水而栖,山洞是它们群居地之一;地壳变动引发的火山灰四处弥蔓时,这里未能幸免,致甲龙类恐龙的足迹印在火山灰上。

最终,这些足迹化石群造就了现在的中国恐龙之最———甲龙类恐龙的足迹化石群。

首席记者 黄艳春 实习生 唐涛 记者 冉文 摄影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化石网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辽ICP备06012432号